最新消息

Events

【名家觀點】借重生醫產業 擴大篩檢量能

2021-06-10


【名家觀點】借重生醫產業 擴大篩檢量能

經濟日報 | A4 焦點 | 名家觀點 | 中華民國110年6月10日

■ 李鍾熙(台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理事長)

近來台灣疫情飆高,篩檢大塞車,確診疫調落後,防疫慢半拍。因此如何儘快擴大篩檢量能,阻斷病毒傳播,有效防堵疫情擴散,成了大家最關心也是最重要的防疫課題。

為什麼許多國家在短短幾天內,就能達到一天數萬或數十萬次的篩檢量,而台灣卻一直停留在每天一兩千次?是機台不夠?試劑不足?人力缺乏?還是技術問題?這些都只是表面的問題,追根究底其實是因為台灣的醫療相關法規作繭自縛,綁住了龐大的民間能量。不但平日不能培育生醫產業,戰時也無法投入防疫,只靠政府指揮數量有限的醫院檢驗實驗室,篩檢量能自然相當有限。

以美國為例,民間的醫學檢驗機構既普遍又專業,例如全球知名的上市公司奎斯特檢驗診斷(Quest Diagnostics),擁有47,000員工,2019年營收77.3億美元,在全世界多國設有據點,美國境內就有超過兩千個實驗室,遍布各州。另一家LabCorp檢驗診斷公司規模更大,實驗室更多,員工多達61,000人。

除了大型生醫公司之外,更有數以千計的中小型檢驗公司及獨立實驗室,這些民間檢驗產業,平時就分擔了各醫院診所的各種專業檢驗業務,同時也投資開發最先進的檢驗工具及試劑。

因此,當一有檢疫需要,政府一聲令下,短短一兩天就遍地開花,爆出龐大篩檢量能,在防疫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。

反觀台灣的醫療法規,則限制醫療檢驗機構只能是社團法人或財團法人,而不得以公司企業型態經營,目前市面上看到的一些小型檢驗所,則僅能由醫檢師個人以合夥人制設立,因此規模資金均非常有限,通常只能執行較一般性的常用檢驗業務。在這樣的限制之下,台灣是不可能發展像美國一樣高附加價值的檢驗診斷產業。

其實近年來,政府也積極推動的生技產業,而其中也有數十家高水準的分子檢測技術公司,儘管有很優秀的技術人才和最先進的儀器設備,也開發了不少世界一流的檢驗產品,卻無法提供醫療檢驗服務,更無法在這次疫情中貢獻力量。

此外,這些生技醫藥公司的產品中,不乏已獲得衛福部許可的快篩試劑,但由於防疫指揮中心的謹慎保守策略,在疫情緊急、千呼萬喚之下,才終於同意允許企業快篩方案,讓企業有一個積極的防疫工具,也提升了快篩的量能。

當然,以目前科技的進步及台灣人民的水準,如果能進一步開放居家檢測產品,借重社會大眾的力量,就能更減少醫療機構的負擔,擴大台灣篩檢的量能。

英國首相邱吉爾曾說過:「千萬不要白白浪費了一個危機。」這次疫情讓我們看到,即使我們的醫生再優秀、醫療服務再好,如果沒有民間產業還是不行,因為檢驗、疫苗和藥物,都要靠生技醫藥產業來開發、生產和供應,尤其是如果沒有國內自主的產業,疫情來時只能四處求人,即使最好的醫院和醫生,沒有疫苗和試劑也是束手無策。

常有人說台灣是「醫療大國」,但只有醫院沒有產業,絕對稱不上是醫療大國,而台灣的醫療相關法規制度,更限制了生技產業未來的發展。科技發展日新月異,台灣的生技醫藥產業也逐年進步,希望政府能修改老舊落伍的法規,積極借重民間力量,讓生技醫藥產業和醫界成為密切合作的伙伴,才能真正擴大防疫量能。